本文中的内容均关于现实中的人物、公司或是物品,与刺猬索尼克系列世界中的内容并无联系。 |
世嘉(Sega Games Co., Ltd. 株式会社セガ)是一家日本跨国视频游戏软件和硬件公司,曾是一家家用电脑和游戏机制造商,总部位于日本东京。该公司在街机和家用游戏机上都取得过成功,但在2001年时,世嘉正式退出了消费级游戏机业务,专注于软件开发。
世嘉的日本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品川区;世嘉欧洲分部,世嘉欧洲有限公司,总部位于伦敦布伦特福德地区;世嘉北美分部,世嘉美国公司,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市,于2015年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搬到此处。2000年11月1日,世嘉将其公司从 "Sega Enterprises, Ltd." 更名为 "SEGA Corporation" 。
截至2012年7月1日,由于经济压力,世嘉澳大利亚和除英国以外的所有其他欧洲业务已关闭。然而,世嘉澳大利亚的所有员工成立了一家名为 Five-Star Games 的公司,负责在澳大利亚的产品销售业务,该公司仍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。
世嘉及其子工作室以其销售的数百万份游戏而闻名,其中包括《刺猬索尼克》系列。[1]
历史
起源 (1945–1989)
世嘉成立于1940年,当时名为Standard Games(后改名为Service Games),总部位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(Honolulu, Hawaii)[2] 。其创始人包括Marty Bromely、Irving Bromberg和James Humpert[3],旨在为驻扎在军事基地的美国士兵提供投币式游戏娱乐。1951年,Bromely建议公司迁往日本东京,于1952年5月注册成立了“Service Games of Japan”。
1954年,另一位美国商人David Rosen搬到东京,并在日本成立了Rosen Enterprises公司,致力于出口艺术品。在该公司进口投币式快照机时,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热门产品:这些机器在日本非常受欢迎。随着生意的蓬勃发展,Rosen Enterprises开始进口投币式电动机械游戏。
1965年,Rosen Enterprises和Service Games合并成立了Sega Enterprises。仅仅一年之内,新公司推出了一款潜艇模拟游戏,名为Periscope[4],这款游戏迅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爆款。
1969年,Gulf+Western收购了世嘉,并允许Rosen继续担任世嘉部门的CEO。在Rosen的领导下,SEGA继续增长和繁荣。1976年,他们推出了一款大屏幕电视,名为Sega-Vision(勿与其便携式媒体播放器Sega Vision混淆)。
在电子游戏街机方面,世嘉以《Zaxxon》和《Hang-On》等游戏而闻名,前者是第一款采用轴测投影(axonometric projection)的游戏,后者是世界上第一款全身体验的电子游戏。
1982年,世嘉的营收达到了2.14亿美元。1983年,[2] 世嘉发布了其第一款视频游戏机SG-1000、第一款3D街机游戏 SubRoc-3D(采用特殊的潜望镜观看器将不同图像分别传送到每只眼睛)和第一款激光光盘街机游戏Astron Belt。
同年,世嘉成为游戏业崩溃(video game crash)的受害者之一。由于资金流失,Gulf+Western将世嘉在美国的资产卖给了著名的弹球机制造商巴利制造公司(Bally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)。自董事长查尔斯·布鲁霍恩去世后,Gulf+Western一直在寻找出售世嘉的机会。布鲁霍恩的继任者,派拉蒙影业高管马丁·S·戴维斯优先考虑盈利更高的部门,例如前述的制片厂。[5] 在此背景下,Rosen和日本商人中山隼雄领导的一组投资者以3,800万美元收购了世嘉的日本资产。中山隼雄是一家街机游戏分销公司Esco Boueki(Esco Trading)的日本商人,[6] 该公司于1979年被Rosen收购。中山成为世嘉的新任CEO,而罗森则成为世嘉美国分公司的负责人。
1984年,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日本企业集团 CSK收购了世嘉,并将其更名为SEGA Enterprises Ltd.,并将其总部设在日本,两年后,1986年,世嘉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。David Rosen的朋友,CSK的董事长大川功,成为世嘉的董事长。1986年,世嘉美国准备利用美国市场复苏的机会。
在此基础上,世嘉还推出了Sega Master System,并且发布了第一款Alex Kidd游戏,该角色被认为是世嘉的非官方吉祥物,直到1991年被刺猬索尼克接替。虽然Master System在技术上优于NES,但由于任天堂的高度攻击策略和Tonka在美国的无效营销,它未能在北美和日本占据市场份额。然而,它在欧洲和巴西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,直到世嘉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停止在欧洲和巴西销售。
作为主要的游戏主机制造商 (1989–2001)
Sega Mega Drive
随着Sega Mega Drive的推出,由于法律原因在美国被称为“Sega Genesis”,世嘉美国推出了一项反任天堂的宣传活动,以保持对新一代游戏市场的发展势头,口号为“Genesis does what Nintendon't”。这一策略最初由世嘉美国的总裁迈克尔·卡茨(Michael Katz)实施。[7] 当任天堂在1991年推出其超级任天堂娱乐系统时,世嘉将其口号改为“Welcome to the next level”。
在同一年,美国世嘉的领导层从迈克尔·卡茨转移到汤姆·卡林斯基(Tom Kalinske)手中,他进一步升级了正在形成的“主机之争”。为了预防超级任天堂的发布,世嘉推出了一款新的游戏和吉祥物索尼克小子,从而重新塑造了其品牌形象。索尼克小子以他的时尚和态度作为市场营销亮点,被宣传为比任天堂吉祥物马里奥更加“酷”。这个转变导致了世嘉在北美市场的更广泛成功,并在短时间内将其市场份额推高到了65%。与此同时,经过多次延迟,世嘉推出了性能一般的Sega CD作为附加功能,允许游戏使用CD-ROM格式进行额外存储,使开发人员能够制作更长、更复杂的游戏,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世嘉自己的《索尼克CD》。同时,刺猬索尼克2也在此时发布,成为世嘉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游戏,截至2006年6月已售出600万份。
同年,美国世嘉的领导层从迈克尔·卡茨转移到汤姆·卡林斯基手中,他进一步升级了正在形成的“主机战争(console war)”。[8] 为了预防超级任天堂的发布,世嘉推出了一款新的游戏和吉祥物索尼克,从而重新塑造了其品牌形象。索尼克以他的时尚和态度作为市场营销亮点,被宣传为比任天堂吉祥物马里奥更加“酷”。这个转变导致了世嘉在北美市场的更广泛成功,并在短时间内将其市场份额推高到了65%。与此同时,经过多次延迟,世嘉推出了性能一般的Sega CD作为附加功能,允许游戏使用CD-ROM格式进行额外存储,使开发人员能够制作更长、更复杂的游戏,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世嘉自己的《索尼克小子CD》。同时,刺猬索尼克2也在此时发布,成为世嘉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游戏,[9]截至2006年6月已售出600万份。[9]
尽管在街机游戏市场上有着巨大的进展,但世嘉在家用游戏机市场上的份额在1994年暴跌至35%。同年,为了将Mega Drive/Genesis升级到更高级别的系统标准,世嘉发布了Sega 32X。虽然最初销售情况良好,但由于缺乏软件支持以及人们对即将到来的Sega Saturn和索尼PlayStation的期待过高,[10] Sega 32X在一年内就已经降价处理。[11] 此外,世嘉还在1994年推出了Sega Channel,这是一项订阅游戏服务,通过与Time-Warner Cable或TCI合作的当地有线电视公司提供。订阅用户收到一个特殊的游戏卡带适配器,连接到有线电视接口。在其巅峰时期,Sega Channel拥有约250,000名订阅用户。[12]
世嘉 VS Accolade
1992年,世嘉在《Sega v. Accolade》一案中败诉,该案涉及独立生产的Sega Mega Drive游戏软件。Accolade公司复制了少量世嘉的代码以实现与Mega Drive平台的兼容性。判决案例为版权不涵盖软件中系统需要存在的非表现性内容。[13] 该案起因于游戏机市场的性质。硬件公司经常以或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其系统,并依靠其他收入来源,例如此案中的游戏许可。世嘉试图“锁定”游戏公司,以使它们无法制作Mega Drive/Genesis游戏,除非它们向世嘉支付费用(其竞争对手过去也这样做)。他们的策略是使硬件拒绝任何不包含世嘉商标的游戏卡带。如果未经许可的公司在其游戏中包含此商标,世嘉可以起诉该公司侵犯商标。尽管世嘉在这起诉讼中败诉,但后来所有的世嘉系统似乎都采用了类似的硬件要求。
世嘉土星
1995年5月11日,世嘉在美国市场发布了世嘉土星(Sega Saturn) (附带Virtua Fighter),该游戏机使用了32位处理器,早于PlayStation和Nintendo 64。然而,在西方市场(包括传统的欧洲市场)的销售不佳导致该游戏机被放弃。[14]其中一些著名的游戏包括几个仅在日本市场推出的游戏,例如《闪亮银枪(Radiant Silvergun)》和《樱花大战(Sakura Taisen)》,涉及格斗游戏如《Last Bronx》,固定枪式射击游戏如《铁甲飞龙(Panzer Dragoon )》和《死亡之屋(The House of the Dead )》,以及一些备受赞誉的角色扮演游戏,例如《铁甲飞龙 RPG(Panzer Dragoon Saga)》、《格兰蒂亚(Grandia)》和《光明力量III(Shining Force 3 )》。
1997年,世嘉与万代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合并,但后来取消了合并,称之为两家公司之间的“文化差异”。[15] 同年,娱乐中心GameWorks成立,以及如今已经关闭的世嘉世界主题公园( Sega World theme park)也开业了。
Dreamcast
1999年9月(日期1999月9日在美国的宣传中大量使用),世嘉在北美推出了Dreamcast游戏机。Dreamcast价格具有竞争力,部分原因是采用了现成组件,但它还具备比其直接竞争对手Nintendo 64和PlayStation更强大的技术,可以实现更为卓越的游戏。该游戏机还配备了56k模拟调制解调器,使得玩家首次可以在家庭游戏机上进行多人在线游戏,包括动作解谜游戏《Chu Chu Rocket》、第一款基于主机的MMORPG《fantasy Star online》和第一款带有在线语音聊天功能的主机游戏《Alien Front online》等。
Dreamcast在日本的推出失败了。由于软件库数量较少,并且被即将推出的PS2的阴影所覆盖,尽管该系统在该地区推出了几款成功的游戏,但并未获得巨大成功。一年后,在西方地区推出的时候,该系统伴随着大量的第一方和第三方软件以及激烈的营销活动。在北美,Dreamcast非常成功,获得了“史上最成功的硬件推出”这一殊荣,并在第一周售出了50万台控制台,这在当时前所未有。[16] 世嘉几乎一直保持这种势头,直到索尼的PlayStation 2推出。Dreamcast拥有数款当时创新和备受好评的游戏,包括最早的一款采用单色渲染技术的游戏之一——《Jet Set Radio 》;《人面鱼》,一款通过麦克风与一种鱼类生物进行交流的游戏;一款节奏游戏,需要使用沙铃,名为《桑巴沙锤》(Samba de Amigo) 的游戏;还有《莎木》这款拥有巨大游戏空间,自由式游戏玩法,试图创造详细的游戏城市的冒险游戏;以及第一款真正的3D动作/冒险索尼克游戏《索尼克大冒险》,这款游戏因为成为Dreamcast最畅销的游戏,售出了250万份而备受瞩目。尽管这些游戏获得了好评,但在即将推出的PlayStation 2的冲击面前,它们未能引起太多公众的注意。
面临债务和来自索尼PlayStation 2、任天堂GameCube和微软Xbox的竞争(尽管微软当时还未进入视频游戏市场),世嘉于2001年正式停产Dreamcast硬件。世嘉为其发布的最后一款游戏是NHL 2K2。
转变为第三方软件供应商 (2001–2005)
在2001年1月23日,日本经济新闻社(Nihon Keizai Shimbun )发表了一篇报道称世嘉将停止生产Dreamcast,并开始为其他平台开发软件。[17] 虽然一开始官方否认了这一说法,但随后SEGA日本发布了一份新闻稿,确认他们正在考虑为PlayStation 2和Game Boy Advance生产软件,作为其“新管理政策”的一部分。[18][19] 随后在2001年1月31日,世嘉美国正式宣布他们将成为第三方软件发行商。[20]
公司此后主要发展为一个平台中立的软件公司,被称为“第三方游戏发行商”,他们创造的游戏将在其他公司生产的各种游戏机上发布,其中许多是以前的竞争对手,第一个是将Chu Chu Rocket移植到任天堂的Game Boy Advance平台上。
街机游戏机仍在生产,最初是以Sega NAOMI的名字推出的,随后推出了Sega NAOMI 2、Sega HIKARU、Sega Chihiro、Triforce(与任天堂和南梦宫合作)以及Sega Lindbergh等版本。
截至2002年3月31日,世嘉连续五个财政年度出现净亏损。[21] 为帮助 Sega 应对债务,CSK 创始人大川功在他于2001年去世前,给了公司6.957亿美元的私人捐款,并与微软探讨出售或合并他们的 Xbox 部门,但谈判失败了。[22] 2003年2月13日,世嘉宣布计划与 Sammy 合并 ,但计划未能实现。还曾与南梦宫、万代、EA以及微软再次进行了讨论。
随着向软件开发的转变,这对Sega的澳大利亚业务产生了影响。Sega Ozisoft以其现有形式停止运营,Sega Enterprises出售了其在Sega Ozisoft的股份,并于2002年被Infogrames收购。这导致Infogrames首次在澳大利亚设立业务,但决定将其澳大利亚业务更名为GameNation。然后,Sega寻找了一家澳大利亚经销商,并与当时与卡普空有业务往来的THQ Asia Pacific达成协议。2003年,GameNation更名为Atari Australia,然后向THQ Asia Pacific挑战在澳大利亚的世嘉IP发行权,但失败了。2008年初,Sega Corporation宣布世嘉将重新建立澳大利亚业务,有效地结束了THQ在澳大利亚分销世嘉产品的业务,并成为Sega Europe的子公司,而不像Atari Australia、Nintendo Australia和THQ Asia Pacific那样是一个独立的本地子公司。
在2003年8月,飒美购买了CSK持有的未支付的22%的股份,[23] 飒美董事长Hajime Satomi成为了世嘉的CEO。有报道称,在飒美董事长的领导下,世嘉的业务重心将放在盈利的街机业务上,而不是亏损的家用软件开发上。在12月下旬,世嘉发布了《索尼克英雄》,销量超过200万份。这是第一款同时登陆Xbox和PlayStation 2的索尼克游戏。
在2004年中期,飒美以11亿美元收购了Sega Corporation的控股权,创造了新的公司 Sega Sammy Holdings, ,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制造公司之一。随着合并,世嘉重新吸收了其第二方工作室并开始对其进行重组。Sega Rally和 Space Channel 5,的创作者水口哲也在世嘉-飒美合并后指出了公司文化的变化[24]。
2005年,迈克·海耶斯成为了世嘉在欧洲的负责人。他协助将该公司转型为第三方开发商。后来,他于2009年成为了世嘉美国的负责人。
在2005年1月25日,Take-Two Interactive关闭了世嘉的Visual Concepts工作室,世嘉称其为“1.5”开发者。世嘉使用“1.5”这个术语,将其视为第一方和第二方开发者之间的中间状态:也就是说,虽然是全资拥有的工作室,但不属于内部开发团队。Visual Concepts以许多Sega Sports游戏闻名,包括ESPN NFL Football系列,曾经被称为NFL2K。此次销售还包括Visual Concept的全资子公司Kush Games。由于此次收购,Take-Two随后宣布启动出版品牌2K Games。
近况 (2006–present)
到了2005年底,世嘉在多个部门都经历了强劲的收益增长。对公司成功的贡献包括强劲的弹球销售[25] 和Ryu Ga Gotoku(在亚洲以外的地区被称为Yakuza)、Mushiking和刺猬索尼克系列等的销售。
为了迎合西方口味,他们与Obsidian Entertainment合作,开发了一款基于《异形》系列的新RPG游戏,该游戏面向PlayStation 3、Xbox 360和PC平台。[26] 这个合作是与西方游戏工作室的一系列合作中的最新一项,包括Monolith Productions的《死刑犯:罪恶起源》、Bizarre Creations的《杀戮俱乐部》以及Silicon Knights(尚未宣布与世嘉的项目)。
在渴望拥有更多西方吸引力的愿望下,世嘉很快收购了英国开发商Sports Interactive,之前他们成功地发布了《足球经理2005》和《足球经理2006》游戏,销售量达到150万份。[27] 据Sports Interactive的总经理迈尔斯·雅各布森表示,这笔交易价值约为3000万英镑(5200万美元)。[28] 不过,这并不是世嘉收购的唯一开发商,他们还收购了美国的开发商Secret Level。尽管这项交易的条款没有公开,[29] 但Secret Level在被世嘉收购之前已经开始为PS3和Xbox 360“重新制作一个经典的世嘉系列游戏”,后来揭示该游戏是《战斧:野兽骑士》。
在世嘉不断扩张其西方业务的同时,于2006年5月8日宣布,日本世嘉开始帮助著名世嘉开发者和Sonic Team负责人中裕司(以编写原始《索尼克》和《梦幻之星》著称)创办他自己的公司“Prope" (拉丁语意为“在旁边”和“近未来”)[30] ,其中世嘉提供了10%的创业资本[31] ,并有权决定是否发布该工作室制作的游戏。
由于世嘉软件销售的持续成功,该公司在 2006 年 5 月 17 日报告称,截至 2006 年 3 月 31 日的期间,净利润增长了 31%,达到 662 亿日元(约合 5.77 亿美元),同时营业利润增长了 13%,达到 5532 亿日元(约合 48.2 亿美元)。[32] 在西方地区帮助 Sega 增加利润的知名游戏包括《刺猬夏特》(售出一百多万份)[33] 和《索尼克滑板竞速》;而在日本,像《如龙》、《甲虫王者》和《大脑训练》等游戏销量仍然强劲。
尽管世嘉似乎准备继续增加利润,但公司报告称,截至2006年6月30日的利润出现了巨大下降,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3%。公司的净收入从一年前的9830万美元下降到该期间的712万美元,总销售额也从9.265亿美元下降到8.091亿美元,[34]报告称,利润下降是由于其老虎机部门没有重大的新产品发布所致。
尽管如此,Sega在11月份报告称,截至2006年4月至9月期间的利润大幅上涨52%,与去年同期相比。[35] 公司的软件销售也增加了575万份。其中,176万份在日本销售,159万份在欧洲销售,236万份在美国销售,其他地区销售了30,000份。[36] 一些游戏据说表现良好,特别是任天堂DS的《超级猴子球》(Super Monkey Ball: Touch & Roll )和Xbox 360的《足球经理2006》销售良好。虽然世嘉在2006年表现更好,但他们将截至2007年3月的年度预测下调了20%,预计利润为5.367亿美元,低于最初的6.567亿美元。
2007年8月26日,IGN澳大利亚宣布世嘉将在澳大利亚重新建立自己的业务,结束THQ亚太地区在澳大利亚代理世嘉产品的业务。尽管SEGA Ozisoft和NAL之前是澳大利亚游戏市场上的竞争对手,但SEGA Australia与Nintendo Australia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。世嘉澳大利亚目前不在新西兰分销,而是像大多数其他澳大利亚出版商一样,选择让零售商负责分销,例如EB Games Australia和Kmart。
为继续在西方市场发布更多游戏,世嘉于9月份与New Line Cinema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,为电影《黄金罗盘》开发了游戏, [37] 并与福克斯合作开发了两款基于《异形》系列电影的新游戏。[38]世嘉随后指定备受好评的开发商Gearbox Software开发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(《异形:殖民军》),并指定Obsidian Entertainment开发基于该流行电影系列的角色扮演游戏,适用于PlayStation 3、Xbox 360和PC平台。然而,后者由于未公开的原因被世嘉取消。不过,《异形:殖民军》由Gearbox继续制作,并于2013年2月12日发行。此外,世嘉还出版了来自独立工作室(如白金工作室)的游戏。
Sega还设计了一个名为PlaySEGA的在线Flash游戏网站,其中包括原创游戏和经典游戏的移植版。[39] 该网站的用户可以获得不同数量的“PlaySEGA Rings”,用于自定义和装扮他们的游戏角色,或参加每周的现金抽奖活动。
在2009年2月10日,世嘉批准了两种控制器设计的专利,一种看起来类似于带有触摸屏设备的SEGA Saturn 3D手柄,另一种则类似于SEGA Mega Drive 6键手柄。[40] 世嘉还在2009年7月7日批准了一个用于USB闪存存储卡和硬盘的专利。[41] 由于这些专利,有传言称SEGA将在2010年或2011年基于Ring硬件发布新的家用游戏机。还有传言称将推出"Dreamcast 2"和"Sega Phoenix",但世嘉对这些都没有官方声明,这些都只是谣言。世嘉宣布已经聘请一家公司生产一款名为"Sega Zone"的授权游戏机。这是一款更新版本的Zone 40(在欧洲销售),包含20个经典SEGA游戏和30个其他游戏,其中16个游戏支持运动控制。该系统不会运行未随系统一起提供的其他游戏,是一款即插即用的界面。包装将附带两个类似于Wii遥控器的控制器。该产品将在夏季发布,价格为50英镑(约80美元)。这是一个官方SEGA授权的产品,不是由SEGA官方设计的游戏机,也不是传闻中的Ring-edge游戏机。
2013年5月17日,任天堂宣布与世嘉达成了全球性的合作伙伴关系,共同开发刺猬索尼克系列游戏。接下来的三款游戏(索尼克失落世界, 马力欧与索尼克在索契2014冬季奥运会 和 索尼克音爆: 崛起之诗/索尼克音爆:破碎水晶 )将只在任天堂主机(Wii U和Nintendo 3DS)上发布。同时,世嘉欧洲分部宣布,这三款游戏在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发行和分销权将由任天堂负责。但是,世嘉在北美和日本发行了《索尼克失落世界》。2019年5月17日,世嘉和SEGA HARDlight公开支持LGBTQ+社群。[42]
图库
- SEGA (Original 1945 logo).png
The original logo used from 1945 to 1959
- Sega (1956 logo).png
The logo used from 1956 to 1975
- Sega (1975 logo).png
The logo used from 1975 to 1982
- SegasixtythAnniversary.png
The logo for Sega's 60th anniversary
- Sega 60th logo.svg
60th anniversary logo (dark blue)
参考文献
- ↑ SEGA | 索尼克 Wiki | Fandom
- ↑ 2.0 2.1 Corporate History. Sega of America. 1999 [5 August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 December 2008).
- ↑ ["Bill+Loguidice"|Loguidice, Bill]; ["Matt+Barton"|Barton, Matt]. Vintage Game Consoles: An Inside Look at Apple, Atari, Commodore, Nintendo, and the Greatest Gaming Platforms of All Time. CRC Press. 24 February 2014: 169. ISBN 1135006504. 请检查
|author-link1=
值 (帮助); 请检查|author-link2=
值 (帮助) - ↑ Periscope [Coin-Op] Gun Game by Sega Enterprises, Ltd. [Tokyo, Japan]. Arcade History. [5 August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 November 2013).
- ↑ Wyatt, Edward. Martin Davis, 72; Created Modern Paramount. The New York Time. 6 October 1999 [22 April 2022].
- ↑ "Pollack, Andrew Sunday. Sega Takes Aim at Disney's World (Page 4 of 4). The New York Times. 4 July 1993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 May 2013).
- ↑ Horowitz, Ken. Interview: Michael Katz. Sega-16. 28 April 2006 [28 March 2009].
- ↑ Horowitz, Ken. Tom Kalinske: American Samurai. Sega-16. 18 February 2005 [28 March 2009].
- ↑ 9.0 9.1 Boutros, David. A Detailed Cross-Examination of Yesterday and Today's Best-Selling Platform Games. Gamasutra. 4 August 2006. (原始内容存档于9 February 2008).
- ↑ A History of Home Video Games from Atari to Xbox, Playstation and Wii A History of Home Video Games from Atari to Xbox, Playstation and Wii 请检查
|url=
值 (帮助). The Game Console. 2006 [4 August 2018]. - ↑ About Sega. PlanetDreamcast. 1999. (原始内容存档于15 August 2000).
- ↑ Buchanan, Levi. The SEGA Channel. IGN. 11 June 2008 [4 August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7 February 2014).
- ↑ Reverse Engineering. Stanford University. [4 August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8 February 2003).
- ↑ 引用错误:无效
<ref>
标签;未给name属性为ce2.coos-bay.k12.or.us
的引用提供文字 - ↑ Johnston, Chris. Sega, Bandai Merger Canceled. GameSpot. 27 May 1997. (原始内容存档于16 July 2015).
- ↑ Barr, Adrienne. Sega Dreamcast (HKT-3020). VidGame. 2002 [5 August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1 July 2004).
- ↑ Justice, Brandon. Sega Sinks Console Efforts?. IGN. 23 January 2001. (原始内容存档于13 June 20003).
- ↑ 弊社ドリームキャスト事業に関する一部の報道について. Sega. 24 January 2001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 December 2007).
- ↑ Gantayat, Anoop. Sega Confirms PS2 and Game Boy Advance Negotiations. IGN. 23 January 2001.
- ↑ 引用错误:无效
<ref>
标签;未给name属性为SegaRestructure
的引用提供文字 - ↑ Analysts say Sega taking its toll on CSK's bottom line. Bloomberg. Taipei Times: 12. 13 March 2003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 April 2003).
- ↑ Gaither, Chris. Microsoft Explores A New Territory: Fun (Page 2 of 5). The New York Times. 4 November 2001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y 2013).
- ↑ Niizumi, Hirohiko. Sammy merging with Sega. GameSpot. 10 June 2004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ne 2004).
- ↑ {{Cite web|author=Kikizo Staff|url=http://archive.videogamesdaily.com/features/tetsuya_mizuguchi_iv_oct05_p1.asp%7Ctitle=Tetsuya Mizuguchi Interview 2005|date=13 October 2005|accessdate=13 August 2008.
- ↑ Notice of Adjustment to the Forecasts of Whole-Year Operating Results for the Year Ending March 31, 2006 (PDF). Sega Sammy Holdings. 31 March 2006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 (PDF)存档于25 September 2007).
- ↑ Bramwell, Tom. SEGA signs Obsidian for next-generation RPG. Games Industry. 23 March 2006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11 October 2007).
- ↑ Bramwell, Tom. SEGA acquires Sports Interactive. Games Industry. 4 April 2006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4 September 2006).
- ↑ GamesIndustry.biz staff. Sega deal is worth "circa GBP 30m" - Sports Interactive boss. Games Industry. 4 April 2006 [4 August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7 June 2006).
- ↑ Gibson, Ellie. SEGA establishes new internal development arm in US. Games Industry. 4 April 2006 [4 August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11 December 2007).
- ↑ 株式会社プロペ 公式サイト.
- ↑ Gibson, Ellie. Sonic creator sets up new studio with help from SEGA. Games Industry. 8 May 2006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1 March 2007).
- ↑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(PDF). Sega Sammy Holdings. 16 May 2006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 (PDF)存档于2 December 2007).
- ↑ Loughrey, Paul. Sega Sammy reports 31 per cent rise in profits. Games Industry. 17 May 2006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11 October 2007).
- ↑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(PDF). Sega Sammy Holdings. 28 July 2006.
- ↑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(PDF). Sega Sammy Holdings. 10 November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 (PDF)存档于6 January 2007).
- ↑ Martin, Matt. Sega Sammy sees 52 per cent profits rise. Games Industry. 13 November 2018 [10 November 2018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4 April 2008).
- ↑ http://web.archive.org/web/20061109161314/http://www.sega-europe.com/en/NewsStory/1293.htm
- ↑ ALIENS. (原始内容存档于6 January 2007).
- ↑ PlaySEGA. (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anuary 2010).
- ↑ Controller and expansion unit for controller. (原始内容存档于3 August 2009).
- ↑ Card stack reader, card thereof, card case,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rd, game machine using the same, computer-readable storage medium on which game program is recorded. (原始内容存档于17 December 2009).
- ↑ SEGA HARDlight on Twitter. Twitter. 17 May 2019 [17 July 2019].